祖安筆記

Monday, October 31, 2005

台灣工運

昨晚跟一位台灣的工運朋友商討台灣交流團之事宜,過後,心裡有點沉重。交流團是本地一勞工團體發起的,我也不一定會參與;昨晚的出現,大概是想跟這位有兩面之緣的台灣朋友見個面。他當然不認得我了,所以連聚舊也談不上,只為了見一見。四五年前,我跟友人一起拜訪他參與的勞工團體,名字叫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,我們都簡稱工委會。這位朋友,樣子蠻帥的,友善又帶點嚴肅。難怪我這麼記得他。

他說,台灣的工運正處於低潮。基層工人今天面對的,正是香港八十年代經歷的經濟轉型,大量工廠關閉,工人失去工作,或轉到勞工待遇甚差的工作去。以往工會廠房式的組織手法已經不管用,工人的分布很零散,難於組織。這個,跟香港很相似。大家都是一籌莫展。

但對於普選,台灣卻比我們先走一步。也看到,普選之後,不過在兩個爛蘋果之間讓你選:國民黨與民進黨。民進黨還是反對黨時,不滿國民黨的都寄望民進黨執政後會有一番新氣像,基層勞工的權益會進一步受到保障。奈何,一等再等,寄望還是落空。不知是否正如生哥今天堂上所說的,無論你有多左,當權後往往變得很右,很保守。於是,工委會在去年三二0總統大選時發起百萬廢票行動,呼籲台灣人民行自己的路。

對啊,行自己的路。

Tuesday, October 25, 2005

心情有點壞

昨晚有爭取居港權的朋友到校分享,連兩位嘉賓共八人,同學中我認識的有三位,分別是Parkson,Sue和Cathy。嗯,感覺有點悲涼。曾聽說,歷史是抵抗遺忘的過程。無奈,我們遺忘的實在太多。

別人都說要向前看,為何你總是要折返那十字路口。

是不是只有我獨個兒留在這裡? 突然間,感到很孤獨。

Thursday, October 13, 2005

香港=主題公園

昨天導修課討論購物商場,晚上回家吃飯,媽遞來一份am730,無聊地翻閱,呵,竟然有篇題為「通識解碼--香港=主題公園」的特寫。內文提及購物商場主題化和公共領域的概念,很有趣。

綠化深水步?!

今天看報,房協正計劃斥資數千萬綠化深水步,心裡有點納悶。什麼市區重建、都市更新,為的不是舊區居民的需要,而是改善營商環境、吸引遊客和提升樓價等。記者問途人綠化深水步好不好?有人說好,因為可以令該區展現新氣象;有人說不好,因為跟深水步那陳舊和尋寶的感覺不配合。我覺得,深水步的街坊好像隱沒在這些計劃和意見當中。香港就是這麼怪,發展一個地方跟那地方的人可以很沒有關係。那裡生活的人,頂多是被討論的客體。貧窮、陳舊和地攤成了深水步的標記,未來,綠悠翠坊、懷舊地磚和新型雕塑又會為她改頭換面。綠化,不是這樣虛偽的吧。

數年前,因工作關係,經常到舊區洗樓,才發現自己的無知和社會的荒謬。小時候,很討厭深水步,但因為父親假日愛往鴨寮街尋寶,我也得無奈跟隨。當時,深水步給我的印象是:擠迫、污穢、陳舊、色情,還有,在夏天,很多大叔阿伯穿著底衫白背心和短褲周圍走。這些印象,很難令我喜愛她。

直至那年夏天,透過探訪,認識到舊區的街坊,發現了不一樣的舊區。從前,我只是舊區的遊人,不會上樓,不會了解居民的生活狀況。而從小家住公屋的我,實在無法接受表面風光的香港還有人住在六七十呎的板間房、床位,甚至籠屋。那時認識一位七十多歲的伯伯,住在板間房幾十年,香港變了很多,他卻依舊住在同一斗室之中,租金由幾十元到現在的千多元。說來不無唏噓。最諷刺的是,伯伯做了幾十年的建築工人,蓋過不少高樓豪宅,到頭來,自己的居住環境卻沒有任何改善。

「經濟好,基層市民的生活自然會改善」,一派胡言。

而我,也終於明白那些大叔阿伯為何穿得那麼「性感」。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下,板間房沒窗沒空調,不這麼穿才怪。其實,從來都是我的無知罷了。如果沒有接觸和了解,舊區不過是舊區,那裡生活的人,就不過是在那裡生活的人,跟我談不上什麼關係,或是擦身而過,或是視若無睹。那裡的一切,彷彿是自然的景象。就這麼簡單,這麼不用思考。我們也不會問:為什麼舊區的人那麼貧窮?香港的重建政策、房屋政策和城市規劃又是什麼一回事?有什麼問題?為什麼要用數千萬去綠化地鐵站出口?

還有, 為什麼我們只懂得問綠化好不好?